肿瘤中的真菌群落影响肿瘤的发生与进展,并可能可作为预测肿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。
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既往被认为是免疫治疗“禁区”,但随着对靶向药物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认识及临床证据的不断生成,免疫治疗有望为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带来新希望。
这一长达174页的综合性报告回顾了截至2022年7月底,过去一年在抗癌路上获得的众多进展。它不但包含对创新抗癌疗法的总结和对癌症研究最新进展的梳理,还对预防癌症和患者护理做出了详尽的汇报。
精准诊疗时代,肿瘤治疗基于生物标志物而非肿瘤类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截至2022年9月,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已批准七种不限癌种的疗法。
一起来看看ESMO大会上肺癌、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血液肿瘤等的新治疗进展。
特别强调在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、前列腺癌、卵巢癌和胆管癌中使用肿瘤多基因二代测序。
所有晚期成人实体瘤和儿童实体瘤患者均建议进行NTRK融合基因检测。
研究首次发现,64%的中国癌症患者具有临床上可用药的潜在基因突变。
美国病理学家协会(CAP)建议医务工作者在检测dMMR或MSI以指导患者的免疫治疗决策时,需仔细选择要执行的检测方法,并在某些癌症中优先考虑免疫组织化学和PCR,而不是新一代测序技术(NGS)方法。
一文总结世界肺癌大会的亮点。